这项由Midjourney团队主导的研究解决了AI创意写作中的关键问题:如何让AI既能写出高质量内容,又能保持创作的多样性和趣味性。通过引入"偏差度"概念和开发DDPO、DORPO两种新训练方法,他们成功让AI学会从那些被传统方法忽视的优秀独特样本中汲取创意灵感,最终训练出的模型在保持顶级质量的同时,创作多样性接近人类水平,为AI创意写作开辟了新方向。
上海AI实验室联合多所高校开发出VisualPRM系统,这是首个专门用于多模态推理的过程奖励模型。该系统能像老师批改作业一样逐步检查AI的推理过程,显著提升了AI在视觉推理任务上的表现。研究团队构建了包含40万样本的训练数据集和专门的评估基准,实现了在七个推理基准上的全面性能提升,即使是最先进的大型模型也获得了5.9个百分点的改进。
上海AI实验室团队通过LEGO积木设计了创新评测基准LEGO-Puzzles,系统测试了20个先进多模态大语言模型的空间推理能力。研究发现即使最强AI模型准确率仅57.7%,远低于人类93.6%的表现,揭示了当前AI在三维空间理解和多步序列推理方面的重大不足,为机器人、自动驾驶等应用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字节跳动团队突破了AI图像生成领域的三大难题:身份识别不准确、文字理解偏差和图片质量不佳。他们开发的InfiniteYou技术采用创新的InfuseNet架构和多阶段训练策略,能够根据用户照片和文字描述生成高质量个性化图像。实验显示该技术在身份相似度、文本匹配度和图像质量方面均超越现有最佳方案,并具备出色的兼容性,为个性化内容创作开辟了新道路。
这份由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顶尖学府研究团队发布的调研报告,系统梳理了多模态思维链推理这一前沿AI技术的发展现状。该技术让AI具备了同时处理文字、图像、音频等多种信息并进行逐步推理的能力,在医疗诊断、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代表了AI从简单工具向真正智能伙伴进化的重要一步。
上海交大等机构联合提出ADC方法,通过双人协作的对抗性数据收集策略,让机器人仅用20%的训练数据就能获得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指令理解能力。该方法引入"对抗操作员"在训练过程中制造视觉和语言扰动,迫使主操作员实时调整策略,从而大幅提升数据信息密度和机器人的鲁棒性表现。
Hedra公司推出的MagicInfinite技术能够让静态人像照片"开口说话",支持通过声音和文字双重控制生成高质量动态视频。该系统采用3D全注意力机制和两阶段训练方案,可处理各种风格人像(真实照片、动漫、艺术作品),实现精确的嘴唇同步。经过模型蒸馏优化后,生成速度提升20倍,10秒内可生成10秒视频。在用户测试中,91.33%的参与者认为其表现优于现有同类技术。
这项由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多家机构联合开展的研究,开发了VBench-2.0评估系统,专门测试视频生成AI对真实世界的理解能力。与关注视觉效果的传统评估不同,VBench-2.0从人体逼真度、可控性、创造力、物理学和常识推理五个维度,全面检验AI是否真正理解物理规律和逻辑关系,为视频生成技术发展提供了新的评估标准。
伊利诺伊大学研究团队开发的Search-R1系统让AI学会了像人类一样边思考边搜索的能力。通过强化学习,AI能够主动决定何时搜索外部信息、如何整合搜索结果进行推理。该系统在七个问答数据集上平均提升20-24%的准确率,代表了从封闭知识系统向开放学习系统的重要转变,为构建更智能的AI助手奠定了基础。
斯坦福和伯克利研究团队推出VidDiff技术,让AI学会像专业教练一样精准识别动作差异。该技术通过三步走方法解决视频动作比较难题,构建了包含549对视频的大型数据集VidDiffBench。虽然当前AI模型准确率有限,但已展现在健身指导、医学培训、体育分析等领域的应用潜力。研究为AI理解细微动作差异开辟新方向,有望让人人享有智能化的动作指导。
澳洲国立大学团队开发的Motion Anything系统实现了AI动作生成的重大突破,能够根据文字、音乐或两者组合自动生成逼真的人体动作。该系统采用创新的注意力引导遮罩策略和双重变换器架构,在多个基准测试中显著超越现有方法,并创建了包含2153组数据的TMD数据集。这项技术为影视制作、游戏开发和虚拟现实等领域带来新的可能性。
香港科技大学团队发现AI可通过"零RL训练"直接学会深度思考,无需预先教授基础知识。研究测试了10个不同规模AI模型,发现它们能在数学推理训练中自发展现验证、反思等高级认知行为,部分模型出现"顿悟时刻"。研究还发现预训练反而会限制AI探索能力,最直接的学习方式可能最有效。该成果为AI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强调思维能力比知识记忆更重要。
阿里巴巴通义实验室开发的LHM系统能够在几秒钟内将单张人物照片转换成可自由运动的3D虚拟人物。该技术采用多模态变换器架构,结合3D高斯分布表示和自监督学习策略,在重建质量和生成速度上都显著优于现有方法,为虚拟现实、游戏制作和数字内容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中科院团队首次系统研究了大型多模态AI模型在视频理解中的"幻觉"问题,构建了包含6497个问题的HAVEN评估体系,发现AI看视频时会出现物体、场景、事件三类错误。研究还提出了创新的"视频思维模型"解决方案,通过让AI进行step-by-step推理,将准确率提升7.65%,偏差降低4.5%,为提升AI视频理解的可靠性提供了重要突破。
微软研究院最新推出的AI视频生成模型Sora引发科技界轰动。这款"世界模拟器"能根据文本描述生成长达一分钟的高质量视频,远超以往AI视频技术的几秒钟限制。Sora采用扩散模型和"时空补丁"方法,能创建角色一致、动作流畅、符合物理规律的复杂视频场景。它不仅能处理多角色互动、复杂动作和相机运动,还能从静态图像生成动态视频。尽管在处理某些物理现象和因果关系上仍有局限,但Sora已展示出在电影制作、广告营销、教育和个人创作等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同时也引发了对深度伪造、版权和隐私等伦理问题的思考。
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与斯堪尼亚公司合作开发的PRIX自动驾驶系统,仅使用普通摄像头就达到了业界顶尖性能,处理速度比竞争对手快25%以上。该系统通过创新的视觉特征提取技术和扩散模型规划器,在多项标准测试中表现优异,为低成本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提供了可行方案,有望大幅降低自动驾驶汽车的制造成本。
智能体AI有望通过大幅改善工作流自动化来推动企业转型。Agntcy是2025年3月成立的开源组织,致力于构建"智能体互联网"框架。该框架由思科Outshift孵化部门创立,专注于智能体协调编排和身份访问管理。7月29日Linux基金会正式接纳该联盟,为框架提供更稳固的行业基础,新增戴尔、谷歌云、甲骨文云和红帽等重要成员。
飞利浦首席创新战略官谢兹·帕托维分享了公司的AI战略。飞利浦采用客户驱动的创新模式,将80%研发资源嵌入业务单元,20%专注行业突破。公司AI战略围绕自动化、增强和敏捷三个维度展开,旨在2030年惠及25亿人。通过SmartSpeed AI等创新,飞利浦在保持人机协作的同时,利用生成式AI提升内部效率,推动医疗行业进入智能化新时代。
Linux内核6.16在周末发布,虽然没有重大新功能,但包含大量错误修复和代码优化。该版本拥有3840万行代码,分布在超过78000个文件中。主要改进包括:支持英特尔2023年高级性能扩展,XFS和ext4文件系统性能优化,NUMA系统自动调优,五级页表支持,以及USB硬件声音解码卸载功能。这些改进展现了Linux在大型服务器到小型设备的广泛应用范围。
Gartner预测,受高调网络攻击事件不断增加和新兴风险驱动,全球终端用户组织的网络安全产品和服务支出持续上升,2025年将超过2000亿美元。人工智能和生成式AI的广泛应用成为关键增长驱动因素,信息安全总支出将从2024年的1935亿美元增至今年的213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