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方略 第16期 2021/11/01

研华科技蔡奇男:没有数据,就无从谈工业互联网

文/高玉娴
如筑万丈高楼,研华用了30多年的时间默默地“打地基”。

“大概五六年前,有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带我去他的工厂现场。工厂已经运营了二三十年,里面有几百个人,基本上是人工作业。老先生说,想请我看看这样一个工厂能不能做智能制造升级改造,如果不能,他只好把工厂卖掉,因为这样的老厂已经很难找到年轻人来上班。”最近,研华科技工业物联网事业群总经理蔡奇男在接受至顶网记者采访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面对老先生的“两难境地”,蔡奇男只说了三句话:第一,你一定要有整体的规划;第二,要分阶段实施;第三,要培养相关的人才。后来,在研华的帮助下,老先生的工厂不但没有卖掉,而且大部分的老旧设备也都被保留并升级联网,甚至还实现了可视化。“后来有一次见面,老先生特别自豪地跟我说,现在工厂的现场管理基本都交给了年轻人,我只要用手机,随时就可以看到工厂的运营情况。”

研华科技工业物联网事业群总经理 蔡奇男

蔡奇男告诉记者,这位老先生的境遇,是超过90%以上中国传统制造企业都在面临的问题——花一大笔钱把所有的传统设备都替换掉并不现实,但智造转型升级的压力却与日俱增。“其实对于这件事,研华已经努力了38年,从最早的物联网,到工业物联网,再到现在的工业互联网,我们提供了很多产品来帮助企业对自己的老旧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满足他们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等各种各样的需求。”

没有数据,一切都是虚的

早在2010年,研华就提出了“智能地球物联网战略”,但在当时,很多人对物联网还并不熟悉。“那时我们谈的物联网,没有平台的概念、没有云服务、也没有人工智能,但是,我们已经提出了‘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慧分析’这样的理念,从现在来看,这句话已经很超前了。”蔡奇男表示,“所以,其实无论概念如何演进,是物联网还是工业互联网,对研华来说都是万变不离其宗。”

在蔡奇男看来,工业互联网的终点是万物互联,而物联网即是万物互联的前身。所以,归根结底,设备联网是基础。“没有设备物联,就无从谈后面的云平台、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因为没有数据,一切都是虚的。”他强调说。这就是为什么研华数十年如一日,始终把设备联网放在最底层,也是最重要位置的原因。

如我们所知,物联网是很注重场景的,不同行业,甚至同一企业的不同场景的需求差异都很大。比如,一个工厂的现场操作人员和工厂领班所需要掌握的数据信息就全然不同。放到各行各业,一个制鞋厂和一个汽车厂的所用到的设备和工控系统也不一样。而在过去的30多年里,研华所做的事情,就是对成千上万不同类型、不同品牌、不同控制系统的设备的连接部分实现模块化和可配置化。对企业来说,只需要根据设备类型进行选配就可以快速应用。

这样做的好处是,企业中绝大部分设备都能够通过联网快速切换到可控状态,包括设备的健康状态、产线的运行状态、生产的具体进度,以及产品的生产质量等等,都会变得“有据可依”。

当然,放眼整个工业互联网的设定,设备联网只是一个开始。在内部实现了有效连接之后,企业还要连接上游的供应链端,以及下游的消费端,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互联网。

在蔡奇男眼里,工业互联网应该至少包括五个因素:第一,是设备连接,包括生产要素和设备要素的采集;第二,是数据的互联互通,基于对各类运营系统的集成,把相关数据整合到统一平台上实现共享,其中,还包括边缘侧的数据计算和分析;第三,是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即利用现场摄像头、视频识别,以及背后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仪表盘、数字大屏,甚至是移动端直观展现现场的生产状况;第四,是产业数据平台的互联互通,即通过与第三方供应商、物流平台等合作方的打通,实现上下游的产业协同;第五,是数据安全,基于工业互联网,行业之间、产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数据安全问题更加无处不在,因此,与之对应的安全技术也必须同步升级。

只有所有因素都串联到一起,才能称之为一个完整的架构。以家具制造为例,当客户在网上下单之后,工厂可以就根据订单量快速预估所需的原材料数量,并根据产线当前的生产进度、第三方物流等信息,预估最快交货时间,然后反馈给客户——这就是工业互联网的魅力。

平台和生态,双管齐下

如果说设备连接是研华这位“工控设备专家”的“老本行”,那么其它的四个因素,则是研华近些年来对自身业务和技术能力的转型升级和战略调整,是“新战地”。蔡奇男告诉至顶网,2015年,研华正式启动了“工业云平台战略”,并推出了工业云平台WISE-PaaS。这背后,正是看到了数据的价值。

也就是说,在把数据收集上来之后,剩下的数据互联和数据分析等工作,就都可以交给工业云平台WISE-PaaS来处理。根据蔡奇男的介绍,WISE-PaaS不仅引入了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针对特定行业、特定场景事先构建通用的算法模型,帮助企业构建数字孪生场景,快速地、自动化地发现和解决业务问题;此外,WISE-PaaS还是一个云原生平台,能够让用组建整合的方式在上面快速搭建应用。

比如,在生产场景,通过数字孪生,后台人员就可以及时从数字模拟画面中发现设备运行或者环境监测数据异常,进而通知相关人员进行维修或者调整,确保生产的有序进行,避免计划外的中断。蔡奇男举例说,此前雅马哈就基于研华的工业云平台实现了所有生产设备的可视化,并且,通过数据融合,包括生产数据、现场操作人员的影像数据、物流配送数据等都可以直观地展现出来,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不过,在构建工业互联网生态的过程中,只靠研华一家公司是很难独立完成的。所以,多年来我们一直非常重视跟合作伙伴的合作,遵循着与合作伙伴共创的理念,共同为客户定制行业解决方案。”蔡奇男介绍,2018年,研华提出了“共创SRP”计划,瞄准了每个行业的系统集成商或龙头企业,共同基于WISE-PaaS平台,打造各行业的工业互联网落地方案。为此。研华还专门成立了战略投资部门,与这些共创伙伴共同成立专门的公司,从财务上进行投资,助力工业互联网的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生态中,研华的定位非常明确,就是做好底层的工业物联网和工业云平台基础,在这之上与合作伙伴共同打造行业解决方案,通过工业云集市为企业赋能。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研华为合作伙伴提供的已经不仅仅是硬件和平台支持,还有培训和营销等各种机会。用蔡奇男的话说,研华真正与合作伙伴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要化解焦虑,必须看清技术本质

可以说,扎根工控的30多年,研华见证了中国制造模式变迁的激荡30年,而其自身也从一个纯硬件服务商的角色转变成了软硬件服务商的角色。蔡奇男非常感慨地说,这么多年,很多新的技术、新的概念层出不穷,期间有很多企业成功了,但也有的没有成功,在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环境时,企业焦虑是一种常态。而要化解这些焦虑,就必须看清技术的本质。

归根结底,技术本质上只是一个手段,无论是互联网、工业互联网还是人工智能、云计算,真正的目的,是要让技术赋能于实体产业,让交通更智能、让能源更高效、让生产更有序。

“虽然从这方面来看,技术具有同质性,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不同的企业采用同一种技术,最终的效果往往不尽相同。就像是感冒,有的人吃了感冒药隔天就好了,有的人很久都不好,其实就是因为体质不一样。”蔡奇男表示。

如古人所说,月印万川。天上的月亮只有一轮,映照到世界的各种水面上,却能化身万千,各自摇曳。在蔡奇男看来,工业互联网之于企业也是如此——它不仅是一种技术叠加,往下展开还牵涉着企业文化、组织流程、管理模式,甚至是管理者的决心,所有的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转型的成功与否。

正因如此,无论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还是推进工业互联网的过程中,都必须从全局出发去做规划,然后分步骤实施。“其实,无论是那位老先生的工厂,还是雅马哈在大方向上,大家面临的问题都差不多,在转型的过程中,都要一步步拆解,一个个问题去解决。”蔡奇男说。

出于这一思路,在帮助企业落地工业互联网的过程中,研华的策略和路径也是自下而上的:第一步,搞定底层的数据采集和传输问题;第二步,构建工业PaaS平台,把数据整合到云平台上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处理;第三步,基于工业集市融合合作伙伴能力,通过丰富的工业App实现跨平台、跨行业的互通互联。

如筑万丈高楼,研华用了30多年的时间默默地“打地基”,既往深处扎,也往远处扩。这样的稳扎稳打,让研华把“楼层”建得越来越高、“楼体”也造越越大。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研华“登高望远”,必是早就窥见了“工业互联网”背后潜藏的巨大机会。下一步,便是与更多合作伙伴一起,带着更多企业入局,一起坐看“数字灯火”。

本文章选自《数字化转型方略》杂志,阅读更多杂志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数字化转型方略》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