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方略 第16期 2020/11/30

当金融服务无处不在,银行正在经历什么?

文/高玉娴
金融服务正在变得无处不在。这让银行的服务方式有了更多可能性,产品更加多元化,但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挑战。

已经想不起来,有多久没有去过银行网点了。但这似乎丝毫并不影响我们日常享受银行的服务——当我们在“双十一” 狂欢血拼时,当我们“滴滴一下,马上出发”时,当我们靠平台外卖“续命”时,在这些点滴的衣食住行背后,都离不开银行的服务。只不过,这些服务,不再只是在网点里,而是在我们的手机里。

和网点不同,手机里的金融服务,不再受到空间的限制,透过网络,它们可以说已经无处不在。这是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改变。它让银行的服务方式有了更多可能性,产品更加多元化,但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产品的角度来说,为适配用户的需求,就需要银行根据多样化的场景开发出更多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并且,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这样的需求往往都要求尽快实现。”某城商行信用卡中心运维负责人在日前接受至顶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用敏捷思维,解决产品快速开发迭代的问题

所以,银行首先要解决产品“从无到有”的问题。过去银行金融产品相对单一,拿个人信贷来说,信用卡额度会有比较固定的限额,通常不超过5万。但是,互联网金融的普及使得小额信贷得以发展起来,要融入这样的趋势,银行的信贷产品也在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比如,为顺应个人信贷的发展,该城商行不仅针对过去优质的客户开发了更大额度的信用卡产品,同时还推出了消费贷等小额信贷产品,从而适配更多客户的需要。对银行来说,其资金周转速度会越来越快。

接着,银行还要解决“从慢到快”的问题。在虚拟的数字世界,没有了空间和时间束缚,消费者对所期待的服务节奏也会变得越来越快。据该负责人介绍,放在过去,一个大产品从需求调研、设计、开发、测试到上线推广一般需要6个月左右的时间,而现在,只要1个月就可以完成。

这样的效率提升,源于该城商行从传统开发模式到敏捷开发思维的转变。“尤其是针对零售金融这样对响应速度要求很高的业务,我们会采用微服务的方式去解决,通过接口把单体业务切分成一个个小的服务,然后用DevOps的理念去做整体的优化,从而加速产品的发布。”该负责人告诉记者。

如今,微服务已经成为很多企业,尤其是金融机构解决效率和灵活性问题的重要方式,通过对代码进行组件化和容器化,每个服务可以独立运行,并围绕具体业务还可以灵活调配、独立开发、独立部署。因此,它可以很好地解决企业传统架构中的紧耦合问题,整体提高产品从开发、部署、交付到迭代等各个环节的效率。

敏态稳态并行,用混合云满足多元场景需要

当然,对银行来说,比敏捷性更重要的,是业务的稳定性。这是银行的第一诉求。所以,在转型的过程中,该城商行也并不是把所有系统和应用一股脑全部切换成敏捷模式,而是分场景进行。“对于像零售金融这样直接面向消费者,对响应速度要求更高的业务,我们会采用敏捷精神,配合DevOps理念去推动产品开发;但是,对于稳定性要求更高的产品,我们还是会以传统的开发方式为主。”该负责人强调。

不过,哪怕是传统的开发方式,仍然要跳脱出传统架构进行,才能满足眼下业务的需求。传统烟囱式架构中多系统之间是紧耦合的状态,要进行系统打通难度非常大,并且系统越多,调用就越麻烦。对此,该城商行的解决办法是采用服务治理的方式,在大量系统之上建立调用接口,把主要的服务集中在类似于中台的服务总线,然后再进行统一调优和调用。

也就是说,无论是敏态业务还是稳态业务,银行都需要一个更为灵活的架构在底层做支撑,从而对所有业务资源进行整合。据该负责人介绍,在基础设施层面,他们采用的是混合云部署的方式来满足顶层多元化场景的需要。

“混合云的非常大的优势是可以弹性伸缩、快速响应、自动配置。举例来说,在传统的架构模式下,我们去分配或者回收一个机器,这个过程不仅非常长,而且很容易出现手工错误。而通过混合云形式,很多工作都可以快速按照需求自动分配,这会在效率上带来很大的提升。”他表示。

基于无缝管理体验,为企业创造更多可能性

但这还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即底层架构的复杂性。虽然用户在上层只看到了一朵云,但再往下一层,其实分布着大量不同的云技术——包括容器云、虚拟机云、OpenStack等等,同时,还有AWS、阿里云等不同厂商提供的公有云产品。

“这对于运维人员来说是非常痛苦的,要去维护不同的资源,管理多套平台,并且这些资源之间还要相互衔接。”该负责人坦言,“尤其银行业务还要满足各种合规安全要求,所以会划分出不同的管理区域,比如开发、测试就不能和生产环境混在一起,这就形成了多张网和多个应用技术,随着管理的平台越来越多,运维管理难度也会越来越大。”

要搞定这个问题,解决办法是在一个平台上做集成,而这个平台,还要能够“统管”所有的云、本地数据中心,甚至是边缘设备,并通过一致的应用可见性、自动化和治理,实现无缝的管理体验。

这种无缝体验,几乎意味着应用之间、系统之间、平台之间的屏障可以被忽略,对银行来说,这既有利于向内的资源管理,也有利于向外的生态构建。

一方面,它加快了产品的开发和迭代速度,这会带来效益的提升。“以信用卡零售业务为例,从贷前、贷中到贷后全系列的产品,我们都已经全部实现了数字化和无纸化,这就大大简化了很多原有的流程,提升了内部的运营效率。”该负责人表示。

另一方面,这种无缝体验还会让银行变得越来越开放。以开篇提及的几个场景为例,银行要在各种消费环节提供“无感服务”,就要与电商平台、出行平台以及各种实体等“场景方”进行连接、融合和互动,从而输出自己的资源和服务。此时,银行不仅要管好内部的应用,还要管好外部的应用。而如果能够通过统一的平台进行管理,就可以减少技术限制,打造更完善的银行生态,推动业务持续跨界延伸。

但是,这还需要企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更快地拥抱新的技术。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我们还会进一步深化数字化转型,不断地向外部学习,引入新的技术,然后逐步试点、深化和研究,在持续提升响应速度的同时,稳定后端系统。”一言蔽之——数字化“道阻且长”,但企业“行则将至”。

本文章选自《数字化转型方略》杂志,阅读更多杂志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数字化转型方略》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