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方略 第12期 2020/09/15

江泰保险:如何把保险产品开发周期从3个月缩短到3小时?

文/高玉娴
云计算、微服务、容器等技术由于能够提供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灵活配置的开发环境和开发方式,注定将成为保险行业,甚至整个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基调。

“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那是手机;看病五分钟,排队两小时,那是医院;签字五分钟,保障一辈子,这是保险。”在金融行业的“三驾马车”中,当数保险行业的“段子”最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大众对保险行业的认知多是“看客心态”。其实消费者对保险的抵触情绪,一直是数十年来国内保险行业的难解之题,而这个困局与保险行业自身的运营方式有很大关系。比如,保险产品设计不合理、销售方式简单粗暴、从业人员准入门槛低等等,都是造成“保险乱象”的原因。

对症下药,应该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近几年来,许多保险产品纷纷实现了在线化,这种运营模式的改变,不仅延伸了保险机构触达用户的渠道,还反哺于保险产品的研发,让保险产品本身与消费者的场景越走越近。举几个例子——大到坐飞机时的航意险、延误险,看病时的重疾险、互助险,小到网购时的退货险、运费险,订外卖时的准时达等等,都是保险产品与生活场景紧密结合的身影。而这些,使得保险的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

正因如此,数字化转型已经被视为保险行业改变过去几十年 “人设”的重要方式。其中既包括保险机构本身,也包括保险中介,并且后者的平台化趋势及其带来的价值甚至更为明显。

组织、业务、技术“三管齐下”,逐层推进数字化转型

保险中介包括保险经纪、保险代理等形式,其角色是“一手托两家”,一边是消费者,另一边是保险机构。在我国开业的第一家保险经纪公司,是2000年成立的江泰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泰保险”),它业务涉及风险查勘、风险评估、保险办理、安排分保、协助索赔等一系列保险经纪服务,目前在全国设有140多家分支机构。

随着近几年来业务规模的扩张和消费者市场的改变,同时为了应对新兴的数字化保险中介平台的冲击,江泰保险一直致力于推进实现管理精细化、业务数据化,重塑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据江泰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李玉存在日前接受至顶网记者采访时介绍,江泰保险正在从组织、业务、技术等环节入手,逐层推进公司的数字化转型和平台化升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在组织层面,江泰保险专门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设立两个信息科技专业部门,还成立了信息科技顾问委员会,自上而下“打响”了“科技引领攻坚战”,具体落地了“互联网+保险大平台”项目。

在平台化业务布局方面,江泰保险按照“保险+跨界”两个方向对数字化进行了整体布局,探索打造平台化生态,通过对保险业务的高度抽象化,采用可配置技术加快保险产品上线。

在技术应用层面,江泰保险大量采用了云计算、容器、移动互联网等技术,遵循让算力更强、速度更快、扩容更便捷、维护更简单、投入产出比更高的原则。

江泰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 李玉存

“数字化和平台化带来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比如,通过平台化业务布局,现在我们可以实现平均每天上线1-2款保险产品,最快的3小时就能上线;此外,通过跨界业务融合,我们还结合各个行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梳理,构建了如医疗行业的人民调解、教育行业的安全巡查、安全生产行业的事故预防、专业培训等风险管控服务。”李玉存表示。

“五招”打通数据平台,“五招”整合系统架构

数据是金融行业最重的资产,而江泰保险的数据遍布于各个行业、各个场景,要让这些数据之间产生联动和交互,就必须构建一个统一的大数据平台。为此,江泰保险通过五个步骤打造了企业级的数据集市,用以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大集中。

“首先,我们梳理了公司多年来沉淀的基础数据,比如员工、客户、项目、险种险类等等,并基于统一规则对这些基础数据进行统一编码;在这之上,我们建立了公司的主数据平台,通过数据采集、数据清洗、编码以及数据订阅等方式向主要业务系统、管理系统提供数据;另一方面,我们也采集和汇总了各个平台的用户行为数据、日志数据,形成了行业公司专有大数据;除此之外,我们构建了公司自己的数据仓库和数据湖;在这些工作之后,我们还推进了公司所有业务数据的可视化管理工作,通过地图、图表等这样一些比较灵活的方式展示数据。”李玉存介绍道。

当然,数据是依存于系统而存在的,要达到数据灵活调用的目的,意味着系统架构也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对此,李玉存坦言,传统的IT架构,包括应用架构、技术架构、数据架构和底层基础架构实际上都很难再满足江泰保险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因此,他同样用了“五招”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吃透业务,对业务总体架构进行整体规划,采取“业务功能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对功能相同或相近的业务进行抽象,然后构建对应的业务组件;第二,对应业务组件,在技术层面对系统架构进行微服务化,通过API的形式向前端各项业务和管理功能提供服务;第三,采取前后端开发分离的开发方式,在提升开发效率的同时保证开发质量;第四,坚持数据架构层的统一编码规则,在这基础上进行数据共用、共通、共享;第五,采用补偿机制确保业务交易状态一致性和完整性。

在基础架构层面,江泰保险目前采取的是“公有云+私有云”相结合的混合云部署方式,并且令人比较意外的是,和很多金融机构不同,江泰保险的原则是尽可能地把新的应用都部署到公有云,只有一些因为技术因素或安全因素不能上公有云的才放到传统机房或私有云。“尤其是一些移动端的应用,我们基本是都会采取公有云的方式部署,并且,我们会把越来越多的应用和系统都放在公有云上,这是一个趋势。”李玉存补充说。

用微服务和容器的“思想”,实现应用的快速开发和灵活部署

在这样一个架构之上,为了快速响应市场对保险业务的提出的更快和更高的要求,江泰保险在2018年下半年尝试开发了三个新系统,并在2019上半年一鼓作气开发了七个系统。比如,在行业垂直电子商务系统上开发了针对旅游行业的“文旅保大平台”,移动应用“我游保”、内部员工使用的“文旅保”;在医疗行业开发了“卫健网大平台”,开发了“我医保”移动端和公众号;在安全生产行业开发了“安保网大平台”,移动端“我安保”;在特种设备行业开发了特设保大平台,移动端“电梯智保”等一系列业务应用系统。

“这些应用和系统都是基于微服务架构和容器技术进行开发的,这种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大大提高开发部署效率。”据李玉存介绍,当时开发团队最多的时候有120多人,划分为7个项目小组,每个小组又分为前端开发和后端开发。“通过微服务化,大家只要把彼此之间的接口定义清楚就可以快速进行功能开发,这种效率的提升就意味着开发、部署和运维成本的降低。”

在李玉存看来,微服务的本质是把传统IT架构这个“巨无霸”切成一个个小块,基于“高内聚、低耦合”的思路进行开发。在这个过程中,江泰保险秉承的是“宜粗不宜细”的原则,把传统的业务应用拆解成了三十多个微服务。而其中,容器被视为一个个“小服务器”,可以实现基础开发环境的快速部署。“在传统开发方式下,我们搭建一个开发环境要先购置服务器、安装操作系统、安装开发套件、安装web server,然后才能开发应用、部署。而容器化之后,底层的操作系统我们已经基本不用自己去考虑,只要专注于自己的业务应用本身就可以了。”李玉存向记者解释道。

除了开发效率的提升,容器技术在系统运维和高可用等方面也在发光发热。比如,过去企业应对业务流量高峰往往都要靠购买服务器来扩容,即便有现成服务器也要在安装软件然后部署,如此一来,最快也需要2-3天时间。而采用容器技术,只需要短短的3分钟,通过几行命令就可以进行应用服务的快速扩容。到了业务低谷期,也只需几个命令行就能快速释放资源、减少成本。此外,针对高可用,基于容器就可以考虑把不同的容器部署在多个公有云上,从而实现多云之间的备份,不仅节约了成本,也能实现多云之间的灵活调用。

审视整个保险行业的运营,在过去传统的业务模式下,从保险需求确定、保险产品研发、精算定价、监管报备、投保、核保、承保,再到出险后的报案、立案、查勘、定责定损、理算、赔付、结案等业务流程异常冗长,一个新保险产品从头至尾没有2、3个月绝对不能投放到市场。而面对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多和加快,保险公司唯有加快内部运营的速度才能跟上市场的步伐。因此,云计算、微服务、容器等技术由于能够提供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灵活配置的开发环境和开发方式,注定将成为保险行业,甚至整个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基调。

了解更多关于「容器云」的干货内容,请访问http://www.zhiding.cn/special/DevOps

本文章选自《数字化转型方略》杂志,阅读更多杂志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数字化转型方略》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