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方略 第17期 2019/12/27

中纺集团对中台的思与行

文/高玉娴
从2017年开始,中纺集团在内部构建了名为“E-棉商” 的业务管理信息平台——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覆盖棉花贸易业务全生命周期,同时,基于棉花行业的标准规范,贴合企业棉花业务独特的经营管理模式,实现了集团统一的财务和风险管控。

近两年来,有关中台的争议和讨论一直在持续发酵。

首先,必须承认的是中台带来的好处。在过去十多年里,许多企业在没有通盘布局的情况下上线了大量独立运营的系统。尤其是大型企业,不仅组织架构庞杂,“烟囱式”的信息系统之间“各自为政”,更使得业务效率和灵活性不高,企业中出现了大量的“信息孤岛”,花费不菲的国外大型ERP等管理软件在企业用户的口碑却并不美丽,信息化建设的巨大投入与领导、员工们的期望值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心理落差。而中台的出现,为解决这一企业信息化难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通过对人力、技术和业务的重新组织,中台能够提升IT能力的复用率,提高应用的开发效率,同时打通内外部的业务壁垒,解决数据孤岛的问题,提高业务的响应速度。

但是,这一在阿里内部经过成功验证又最终推向市场的模式,最近似乎要把许多企业“搞疯”了。其中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中台概念模糊,定义各不相同,使得外界的认知千差万别;其次,不少企业盲目跟风强上中台,忽视业务真正的需求,甚至不考虑自身的IT能力是否能够驾驭与匹配,导致出现了许多“水土不服”的情况;再者,中台的构建不仅要解决许多技术问题,还存在业务流程重构和权责再分配等诸多变革与挑战,没有得到战略层面和业务部门的支持,其中存在的强大阻力势必导致项目“夭折”。

所以,企业做中台一方面要进行充分的考虑和布局,另一方面也要做好“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据了解,中纺集团作为传统的集团企业,就正在向中台架构进行转型。从2017年开始,中纺集团在内部构建了名为“E-棉商” 的业务管理信息平台——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覆盖棉花贸易业务全生命周期,同时,基于棉花行业的标准规范,贴合企业棉花业务独特的经营管理模式,实现了集团统一的财务和风险管控。

“‘E-棉商’项目是我们对于中台架构探索的起点,”中纺集团棉花事业部副总经理兼信息化中心主任骆学农在接受至顶网记者采访时坦言,“其实,现在想起来我们也有点后怕。但是面对一个个实施中的难题,我们咬牙坚持下来了。现在系统运行已经进入正轨,公司核心业务的运营和管控已经一刻都离不开这一平台。”骆学农说。

动力和方法

时间追溯回2016年8月,在整体并入中粮集团之后,中纺集团将原来的粮油业务划入集团其他业务板块,目前中纺的业务主要以棉花贸易和棉纺加工为主。除此之外,中纺信息化的底层基础设施架构也与中粮进行了一定的整合,这使得中纺信息化团队有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支撑和服务于棉花核心主业的变化与创新中。

正是在这个阶段,中纺的业务发展感受到了外部市场变化带来的巨大压力。一方面,市场对于产品质量和业务创新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商业模式越来越多样化,这也要求企业必须快速、高效并且灵活地应对其中的不确定性。比如,服装设计、生产、销售、营销等环节由于消费者的倒逼,个性化、小众化、定制化、互联网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这就要求处于产业链上游的中纺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

中纺集团棉花事业部副总经理兼信息化中心主任 骆学农

“但是,传统套装ERP的模块中固化的标准业务流程很难适应这种快速变化的要求,如果试图用传统的‘重量级’套装软件架构去定制化开发,不仅开发成本巨大,开发周期过长,后期运维成本高,同时,用户的使用体验也比较差,很难持续满足业务敏捷变化的需求。”骆学农比喻说:“这就相当于用洲际巡航导弹去打对面山头移动的坦克,既不实用,也不经济,更不可行。”

于是,在新的ERP实施方案中,中纺把业务合同、出入库、收付款、期货、风控等属于业务人员操作的部分从传统套装ERP系统(SAP)中拆分出来,构建了“E-棉商”平台,以应对业务层面的灵活性、可变性和伸缩性。而对于财务核算、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等要求统一性、稳定性和标准化的流程,则继续放在传统套装ERP(SAP和Peoplesoft)中去处理。这样,既满足了前端业务的“短平快”灵活性的要求,也满足了后端集团管控的统一性和标准化的要求,即“专业的系统干专业的事”。

骆学农强调:“多年来,大家在企业ERP实施过程中过程中一直强调“业财一体化”,并且认为‘业财一体化’就必须在同一个软件环境下,使用同一套系统。经过十几年的ERP使用实践,我们认为这实际上是一个认识误区,它会大大束缚业务的灵活性和发展的活力,产生‘削足适履’的消极作用。所谓的‘业财一体化’更多的是业务与财务在逻辑上的一体化,强调的是后端流程和数据的实时打通,但真正用户的前端操作并不必须在同一个平台上。”

据他介绍,“SAP暨E-棉商系统”从2017年底上线至今的近两年时间里,已经覆盖京内和京外7个地区的分公司/办事处,涉及公司棉花贸易的全部业务场景和管控过程。其价值具体体现在“业务协同、数据共享、提升效率和风险管控”四个方面的贡献。“今后这个系统的技术发展方向就是中台化改造,我们将逐步对共性的业务操作进行组件化包装,以内部服务的方式发布在中台中,供前端个性化流程的调用,真正实现系统的全面中台化,以此更进一步提升系统的灵活性和敏捷性。”骆学农说。

阻力和成效

不过,和大多数企业一样,中纺在平台落地的过程中也曾阻碍重重。

首先,其中涉及的系统数量众多,包括人力资源、集团主数据、集团资金、发票系统、合并报表等近十套各类信息系统,每个系统之间需要通过开放的接口进行连接,实施难度非常大。同时,由于该平台的第一诉求是灵活性和轻量级,中纺采用基于J2EE敏捷开源开发框架平台进行定制化开发,定制开发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是它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需要在后期使用过程中慢慢磨合。然而,中纺“E棉商”的上线时间是在2017年底,正是年终结账的关键阶段,这给骆学农和他的团队增加了不少压力和挑战。

“刚上线时,因为期初数等问题,我们甚至连账都结不出来,这放在过去的套装ERP实施是不可想象的问题。”骆学农回忆道,“那真是一个非常痛苦的阶段,有人甚至对系统的可靠性和可行性提出了质疑。但我们很幸运,在最困难的时候,公司领导和老用户们始终信任我们,相信我们的选择与努力,最终,我们的团队咬牙顶过去了,通过不断修复、优化和调整,逐步捋顺了各个操作环节,风雨过后,我们终于看到了彩虹。”

中纺遇到的问题正是企业上中台遇到的普遍问题,最根本的阻力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人。这需要通过企业战略引领,业务部门拉动。骆学农强调:“要构建中台架构,就要让业务人员深度参与进来,去构建一个他们需要和喜欢的系统,而不是信息部门的人自说自话。这恰恰跟以前标准化的套装ERP实施的策略和方式是很不一样的。”

虽然过程痛苦,但成效也是显而易见的——伴随着新系统的上线使用,中纺的棉花业务也实现了两年跨越式大发展:经营量增长了近三倍,经营业绩连创新高,成为了当之无愧的行业领导者,并入中粮集团的当年便获得了GPS大奖,而两年期间,该业务用工量的增幅不超过40%。借用公司主管领导的一句评价,“信息系统在其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的重要支撑与推动作用”。

骆学农解释说,经营业务量的暴增,意味着各类中间流转单据量的暴增,因为每一个新增订单背后都连带着采购合同、销售合同、出入库单、发票、收付款等一系列的业务/财务单据,而且一单业务往往需要公司多个部门、多个岗位的跨部门、跨地域的协同操作才能完成,这样大规模的业务协同需求放在过去的老系统是完全处理不了的,加上后端的财务核算、数据统计、报表分析等工作,如果让老系统来处理,也只能“望洋兴叹”。

当然,在骆学农看来,新系统对中纺另一个重要价值是对业务过程的风险管控。举例来说,在流程没有打通的情况下,仓库发货需要反复确认款项入账后才能进行发货,耗时非常长,客户的满意度不高。而现在,E-棉商系统通过与收付款银行的直接对接,实时推送网银收/付款数据,业务人员可以第一时间得到客户货款支付信息,及时安排出库与发货。骆学农透露,目前这个时间间隔最快已经缩短到5分钟,一方面加强了中纺对业务的风险管控,另一方面也大大提升了中纺客户的满意度。

未来和挑战

不过,对于中纺来说,这只是实现内部数字化的一步棋。骆学农表示,数字化应该以“数据”作为核心驱动力,因此,除“E棉商”之外,中纺还构建了棉纺行业大数据分析与共享平台,主要用于对商情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通过整合前后端的各类数据,形成集成统一的数据管理与分析模型,中纺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前市场趋势、客户用棉需求、棉花批次的采销特征、业务区域分布等等,为商情研发和业务决策提供最直接的数据支持。

尽管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但骆学农坦言,这些仍然不是真正的企业数字化转型。要做到真正的数字化必须眼睛向外,面向客户、面向供应商思考问题,和他们进行互联互通。骆学农具体解释道,实现“全覆盖”的SAP暨“E-棉商”系统目前还只是贯通了公司内部的“业务流、数据流与资金流”,虽然中纺通过引入一些行业数据来提升内部流程的运行效率和数据质量,如棉检大数据、网银收/付款数据、国税局发票数据、期货交割单数据、船运数据等,也产生了非常好的使用效果,但还没有真正实现在数据和流程层面,打通和链接产业链上、下游利益相关方的信息系统,实现业务流、数据流和资金流在产业链上的良性互动,通过构造产业链生态平台来打造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持续创造新的业务价值。

然而,这是比企业内部数字化更难的过程。因为涉及的角色众多,上下游企业信息化水平存在差异,对产业互联网的认同感和接受程度也各有不同,加上相关B2B平台、支付平台等基础设施不完备,产业配套政策还不健全等客观因素,要实现全产业链的打通,还存在诸多制约条件。

“但是,我对此还是充满乐观的,在全球化贸易摩擦以及实体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产业链上下游各个企业都有抱团取暖的客观需要,全产业链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将变得越来越迫切和必要,例如这两年大热的‘产业互联网’概念,它的作用就是连接产业链上下游各利益相关方,将闲散的需求和资源进行整合,并通过平台共享不仅让每个单体企业获得规模效应的红利,凭借提升产业链上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现在,各个领域的产业互联网平台都在探索中,包括钢铁、有色等领域,在棉花贸易领域也已经出现了十几家大大小小的B2B垂直电商平台,虽然这些平台大都处在资讯发布和货源检索的初级阶段,距离全方位提供‘资讯+交易+服务’于一身的真正的产业互联网平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毕竟是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也会密切跟踪与关注它的发展动向,在这条道路上,我们不应该也不会掉队。”骆学农告诉记者。

本文章选自《数字化转型方略》杂志,阅读更多杂志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数字化转型方略》杂志